项哲的最后一点分析不是没有根据的,在此前,南导曾经对民航、铁路、电信等领域进行过若干次围剿,每一次都把对方弄得狼狈不堪。至于最终的解决方案,当事双方都没有对外透露过。但明眼人可以发现,每次围剿之后,被打击的那方无不在南导上投放了大量广告,这其中的奥妙,还需要明说吗?</p>

“老项,你有没有打听过,南导的胃口有多大,咱们拿出多少钱来,可以买得南导放过我们?”林振华在电话里向项哲问道。</p>

项哲道:“具体的数字,我没有打听过,不过听一些其他单位的老总说,这个价码基本上是和企业的规模相关联的。根据企业的大小,封口费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。像汉华这么大的企业,我琢磨着,没有个一两千万,恐怕很难让南导收手哦。”</p>

“一两千万!”林振华直咂舌,“有这一两千万,我都够把南导收购下来了吧?”</p>

项哲笑道:“振华,你这可错了,南导现在的身价可真不是一两千万能够打住的,据什么劳什子品牌研究机构的计算,南导的品牌价值已经过10亿了。据说,它现在还谋求着在美国上市呢,美国好几个基金会都对南导有投资。”</p>

“难怪它的底气比过去足多了,看来,当年收拾它还是收拾得不够狠啊。早知如此,当年就该直接把它一棍子打死。这真应了一句老话,打蛇不死,必遭反噬啊。”林振华感慨道。</p>

“振华,对这件事,你有什么考虑?”项哲问道。</p>

林振华沉吟了一会,说道:“现在我也没什么好的想法,毕竟对方下一步会如何做,我们还没有看到,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吧。”</p>

事实上,汉华也只能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。逼迫吉森以专利换市场的事情,是真实存在的,汉华既不可能否认,也没必要否认。像这种事情,世界各国的企业都曾经做过,手上拥有资源的时候,谁都会待价而沽,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。但与此同时,这样的事情又是不便于放在台面上说的,这种交易只能是幕后的交易,说出来对于交易的双方都不利。</p>

既不能否认,又不能承认的事情,汉华就只能是保持沉默了,任凭你有千般问题,汉华只是一句“无可奉告”,至于你愿意解释为耐人寻味,还是内有隐衷,就不是汉华能够干涉的了。</p>

为了帮林振华应付记者,项哲专门把毕敏从浔阳派到京城来了,她的身份是集团办公室主任,接待记者正是她的本职工作。</p>

“对不起,这位记者先生,你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公司的商业秘密,我无权向你提供有关的信息。”</p>

“抱歉,这位女士,你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,请你不要使用这种带有误导性质的语言。”</p>

“对不起,林董事长有更重要的工作,你有什么问题请对我提问吧……”</p>

毕敏端坐在接待室里,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笑吟吟地对那些来势汹汹的记者们回敬着软钉子。按照林振华的吩咐,与当前的项目有关的内容,她一句都不涉及到,记者们提起这些事情的时候,她也绝不接口,不给对方留下任何把柄。</p>

正如林振华和项哲分析过的那样,南部经济导刊不出手则矣,一出手就是一套组合拳。继推出“自主创新之谜”这篇报道之后,几天时间里,南导又发出了四五篇新的文章,分别叫做“二问”、“三问”之类。要说起来,南导也的确是有几把刷子的,这么短的时间,他们就能够找到天南海北的各种素材,而且将其巧妙地搭配在一起,把汉华描述成一只毫无内涵、单凭山寨他人技术来沽名钓誉的纸老虎。</p>

“据了解,汉华生产的机床中,使用了大量的国外专利,每年都要向国外支付巨额的专利费用。汉华那些光鲜产值数据,根本难掩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!”</p>